黑色金属区——湖南省湘潭市湘潭锰矿

知识点解说

湘潭锰矿的发现,始于1913年湘潭上五都锰矿的探明。据《矿业杂志》记载:湘潭上五都鹤岭一带,“矿苗之观于地面者甚夥”,当地人俗称“黑石”,疑为“铁矿”,后勘验为氧化锰矿。在锰矿发现之后的四十余年里,湘潭锰矿历经商办、官办、日军采掠的颠沛流离,锰矿的前半生经历了无数的掠夺和苦难。

随着1950年锰矿地层深处原生碳酸锰矿床的发现,以及1954年冶金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分局901队关于湘潭锰矿蕴藏量的探明,“中国锰都”的声名也就此而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矿山随之建立。从1950年到1980年,矿山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使得矿山生产由露天开采氧化锰,转为坑下开采碳酸锰;由手工作业,发展为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发展为具有采矿、选矿、烧结、冶炼、制粉、电解金属锰等多品种生产的综合性冶金联合企业。1961年,刘少奇、彭德怀回乡进行调研时,都曾来到湘潭锰矿进行调查,给当地基层干部和百姓皆留下深刻印象。锰矿鼎盛时,矿区职工及家属超过万人,聚居在鹤岭镇,镇上煤、粮、油店等一应俱全,而位于镇区中心区域的锰矿文化宫,是锰矿的工人下班后消遣的去处,他们在这里看电影、打球、散步。建国以来,矿山累计采出锰矿石近千万吨,电池锰粉、电解金属锰、高炉锰铁、高炉富锰渣等均获国家和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供应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亚洲、西欧和北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21世纪,由于受市场经济巨大冲击,加之资源逐渐枯竭,在经历了减产,停产,破产之后,这位亲沐中国工业百年风雨和沧桑巨变的老人,带着她曾经的辉煌和伤痕,终于开始她的转变之旅。湘潭锰矿是百年老矿,文化渊源深厚,但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湘潭锰矿破产改制期间,矿区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洗砂、非法选锰等活动一度猖獗,当地出现了房屋开裂、水系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致使矿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湘潭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方考察、深入研究,大胆提出以建国家矿山公园项目为契机,全面、系统地来解决湘锰地质环境问题的设想。2013年3月,湘锰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成功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将以独特的锰矿矿业遗迹为核心,集中展现“中国锰都”百年辉煌历史,成为集爱国主义、工业旅游、历史文化回顾和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和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基地。


湘潭锰矿五号高炉